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十堰KTV招聘网 > 十堰热点资讯 > 十堰励志/美文 >  驾还内择日诣景灵东、西宫行恭谢之礼三日其第三日毕即游幸别宫观

驾还内择日诣景灵东、西宫行恭谢之礼三日其第三日毕即游幸别宫观

2022-07-10 16:50:59 发布 浏览 744 次

驾还内,择日诣景灵东、西宫,行恭谢之礼三日其。第三日毕,即游幸别宫观或大臣私第工。是月,卖糍糕、鹑、兔方盛用。

其择日诣景灵东、西宫,行恭谢之礼三日:景灵宫是北宋朝廷供奉太祖以下帝王后妃御容的宫观,在宣德楼前御街两侧,分东、西二宫。郊祀之后诣景灵宫向列祖列宗行恭谢之礼,是报成之意。

工即游幸别宫观或大臣私第:游幸,帝王或后妃出游。别宫观,这里并非通常所说的“离宫别观”,而是指佛寺道观。重和二年(1119)正月初八,徽宗手诏,令寺院“其服饰、其名称、其礼、其言,并改从中国,佛号大觉金仙,余为仙人、大士之号。僧称德士,寺为宫,院为观,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。不废其教,不害其礼而已”(《宋大诏令集》)。此句应该并非单纯叙事,而是含有讽意。徽宗游幸大臣私第完全是为了个人享乐。《续宋编年资治通鉴》详记其“幸王黼第观芝”、喝到酩酊大醉的荒唐经过:“黼专结梁师成,既为相,再赐第于城西,开便门,与师成宅对街,以相往来。及燕山告功,黼益得志,乃妄言家之屏风生玉芝,请上临幸。上既临黼第,又自便门过师成家,复来黼家驻跸,因观芝。黼自出传旨及赐命,放散侍从百官。于是禁卫诸班直争愿见上始谢恩,不肯散,因大讻讻。师成、谭稹乃扶持上出抚谕之,诸班直稍定,已而复入。夜漏下五刻,乃开过龙德复道小墙(所谓‘鹿寨门’者)以还,内官十余人,执兵卫之而去,三衙卫士无一人得入者。是夜,诸班禁从皆集教场,备不虞,殆半日,人心始安。”《宋史全文·宋徽宗》引南宋初年宰相朱胜非之语:“上皇自政和以来,为微行,每出,乘肩舆,并无呵卫,前后数内臣导从,而民间指目为‘小轿子’。置行幸局,主供帐、饮膳等。局中人遇出,即称‘有排当’;次日不归,即传旨称‘疮疡,不坐朝’。门等处日有探候,闻有排当,即知必出;闻不坐朝,即知不归,卒以为常。始犹外人未尽知,因蔡京草表,云‘轻车小辇,七赐临幸’,邸报传,四方尽知之矣。”由于“车驾轻出,朝士大夫寒心,莫敢言者”(《宋史全文·宋徽宗》),宣和元年(1119)秘书省正字曹辅独慨然上书,谏徽宗勿微行游幸。徽宗不仅未接受谏言,还严令宰执大臣责问曹辅,最后朝廷下令免去曹辅官职,将其编管郴州。

用是月,卖糍糕、鹑、兔方盛:糍糕,即糍粑,一种用糯米蒸制的食品。十一月之所以卖糍糕、鹌鹑和野兔生意兴隆,应该缘于习俗上冬至日以这些物品祭祖。《周礼·天官·笾人》:“羞笾之实,糗饵、粉糍。”注:“此二物皆粉稻米、黍米所为也。合蒸曰‘饵’,饼之曰‘糍’。”古代有以糍糕祭祀鬼神的习俗,南戏《张协状元》第十出中,山神道白:“吾住五鸡山下,……祭吾时多是豆粽糍糕。”《张协状元》可能创作于南宋嘉定年间(1208—1224)。南宋末年的舒岳祥也有“大麦炊糍先祭祖,小麦作饼赛田神”的诗句,说明糍糕祭神在南宋非常流行,北宋开封亦应有此习俗。《文献通考·宗庙考七》中则说,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736)敕:“宗庙祭享,笾豆宜加獐、鹿、鹑、兔、野鸡等料,夏秋供腊,春冬供鲜。”

天子返回宫内,选择吉日前往景灵东宫、景灵西宫,行恭谢之礼,一共三天。第三天礼毕,皇帝就去游幸道观或者大臣的私第。本月,京城中卖糍糕、鹌鹑、野兔等物品的生意十分兴隆。

十二月

“十二月”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,也是孟元老以一个普通东京人的身份,最后回望承平年代的城市繁华:街市上,叫卖着各种熟悉的应季食品;佛寺里,在举办浴佛会,分送腊八粥,这一习俗也影响到了民间;寺院开始为上元灯节做着准备,闾巷人家纷纷为这个即将到来的璀璨节日送上灯油钱;景龙门外,预赏元宵的灯火,已经照亮了一方街区;二十四日交年,人们念经送神,用各种宗教仪式为来年祈福;每一个下雪的日子,都是宴饮聚会的理由;除夜用到的各类物品,早已摆满了街市;即使是最贫穷者,也能在这个充满情谊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,他们用“打夜胡”的滑稽热闹外表掩盖辛酸与悲伤,给自己找一份营生,也为城市添一分喜乐。十二月,是芸芸众生满怀希望的日子,他们安于这座四方的城,“美哉轮焉,美哉奂焉。歌于斯,哭于斯,聚国族于斯”(《礼记·檀弓下》)。他们祈盼冬去春来,岁岁年年。

十二月,街市尽卖撒佛花其、韭黄工、生菜用、兰芽本、勃荷令、胡桃北、泽州饧。初八日,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,作队念佛到,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有,坐一金铜或木佛像,浸以香水,杨枝洒浴⑨,排门教化⑩。诸大寺作浴佛会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?,谓之“腊八粥”。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、杂料煮粥而食也。腊日即,寺院送面油与门徒何,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?。闾巷家家互相遗送。

其撒佛花:撒到佛像上的花,应指礼佛的假花之类。撒花,也作“散花”。撒花礼佛的习俗,与《维摩诘经》中记载的“维摩演教”故事有关:维摩诘是佛典中现身说法、长于辩才的人物。有一次维摩诘称病,释迦牟尼派弟子前去探望,弟子怕辩论不过,不敢前往,结果文殊菩萨去了。维摩诘在接见文殊之时,“维摩诘室有一天女,见诸天人闻所说法,便现其身,即以天华散诸菩萨、大弟子上。华至诸菩萨,即皆堕落,至大弟子,便着不堕。一切弟子神力去华,不能令去”。众人诧异万分,天女曰:“结习未尽,固花着身;结习尽者,花不着身。”维摩诘趁此宣扬大乘佛义,视万物皆空。(《维摩诘经·观众生品》)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《维摩演教图》即取材于此,描绘维摩诘向文殊宣讲大乘教义,画幅中部绘天女故意往大弟子舍利弗身上撒沾衣不坠的花瓣,令躲闪不及的舍利弗连忙振衣抖拂之状。“散花”成为礼佛仪式,《涅槃经》中说“如来阇维讫,收舍利罂置金床上。天人散花奏乐,绕城步步撚灯十二里”。《魏书·释老志第二十》载:“世祖初即位,亦遵太祖、太宗之业,每引高德沙门,与其谈论。于四月八日,舆诸佛像行于广衢,帝亲御门楼,临观散花,以致礼敬。”宋代撒花礼佛习俗也十分盛行,称为“撒佛花”,然而放到金人灭亡北宋的背景下重新回看,或有不祥之意。南宋顾文荐《负暄杂录》:“近者北兵侵犯城郭,于民间索金银等物,谓之‘撒花’,不晓其义,盖夷狄以此为重礼。昔国朝三佛齐、注辇国遣使来朝贡,见于延和殿,其使胡跪于地,先撒金莲花,其次真珠、龙脑,布于御座前,谓之‘撒殿花’。初至阙,先具呈请诏,许之,方施此,亦所以重中国也。‘撒花’之名,盖说有自来矣。”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在宋朝灭亡后曾被迁往大都侍奉元主,晚年出家为道,终老湖山之间,所作《醉歌》中亦有“北师要讨撒花银,官府行移逼市民”之语。据元史专家韩儒林考证,蒙古语中的“撒花”为波斯语的音译,意为“礼物”。北宋人所说“撒佛花”的来源,尚不可知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