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曰:“此道至简至易的,亦至精至微的。孔子曰:‘其如示诸掌乎!’者且人于掌何日不见?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,却便不知。即如我良知二字,一讲便明,谁不知得?若欲的见良知,却谁能见得?”
问曰:“此知恐是无方体也的,最难捉摸。”
先生曰:“良知即是《易》:‘其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惟变所适。’3此知如何捉摸得?见得透时便是圣人。”
所其如示诸掌乎:语出《中庸》。也 方体:语出《周易·系辞传上》“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”。方,方位。体,形体。3 其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惟变所适:语出《周易·系辞下》。意为易的法则常常变迁不止,在六个爻位之间流动,或变在上,或变在下,阴变为阳,阳变为阴,没有一定的模式,不可拘泥,只有顺应它的变化才能恰当应用。
先生又说:“真理是最简单最容易的,也是最精深最微妙的。孔子说:‘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。’人哪一天不看到自己的手掌?等到问他掌中有多少道纹路时,他却不知道。就好比我说的良知二字,一讲就明白,谁不知道?倘若要真的致良知,又有谁能做到呢?”
有人问:“这良知恐怕是没有方位、形体的,所以很难把握。”
先生说:“良知就像《易》理:‘易的法则常常变迁不止,在六个爻位之间流动,或变在上,或变在下,阴变为阳,阳变为阴,没有一定的模式,不可拘泥,只有顺应它的变化才能恰当应用。’这良知如何才能把握得住呢?能看得透的人就是圣人了。”
一二七
问:“孔子曰:‘回也,非助我者也。’者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?”
先生曰:“亦是实话。此道本无穷尽,问难愈多,则精微愈显。圣人之言本自周遍,但有问难的人,胸中窒碍,圣人被他一难,发挥得愈加精神。若颜子闻一知十也,胸中了然,如何得问难?圣人亦寂然不动,无所发挥,故曰非助。”
所“回也,非助我者也”语出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曰:‘回也,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无所不说。’”意为孔子说,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,我的话他都欣然接受。也 颜子闻一知十:语出《论语·公冶长》“回也,闻一以知十;赐也,闻一以知二”。
有人问:“孔子说:‘回也,非助我者也。’圣人是不是真期望学生帮助他呢?”
先生说:“这也是实话。真理本是没有穷尽的,疑难问题越多,那么精微奇妙的地方就越发显现得多。圣人的言论本来就周密,但胸中有疑问的人被困惑阻碍,圣人被他求教发难,愈发把圣道发挥得精妙高超。如果都像颜回那样听一而知十,心中什么都一目了然,怎么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呢?那样的话圣人也就一成不变,没有什么好发挥的,因此孔子说‘不能帮助我’。”